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赫尔姆霍兹提出了知觉经验论以来,心理学家有关知觉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争论就未停止过。有趣的是,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往往沿袭不同的实验思路设计各自的研究,于是得到的实验结果也就各自支持知觉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一、历史渊源 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不是凭空提出的,早在心理学家对其做实验验证之前,它们就已经是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了。 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 们 的 知 觉 是 对 事 物 整 体 的 反 映 , 并不 是 对 各 部 分 的 简 单 总 和 。比如:惠太海默(Wertheimer,1880-1943)就曾提出了一个知觉过程完整性的实证----形状恒常性。如果你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并站在桌子前,那么你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一个矩形的影像,但是如果你向左或向右移动几米,那么视网膜上的影像就会变成梯形。尽管网膜影像发生了变化,但这时你所感知到的这本书还是矩形,这是因为知觉具有形状恒常性。可见,知觉具有独立于网膜影像之外的整体属性,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整体属性称为”完形”,以往研究表明这种”完形”似乎是先天的,这也就是说知觉过程是内在的或无意识的,它可能很少受到人的各类观念的影响。不 过 ,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并 未 明 确 指出 ”完形”是 属于经验上的 ”完形”, 还是 刺激本身的 ”完形”, 所以格 式 塔 心 理 学 并 不 能算是 纯粹的 直接知 觉 论。 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完形”的思想,并将其推到极致的要属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吉布森指出”完形”应是刺激的”完形”,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他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知觉经验。例如:由一个景物 的 光线分 布形成的 可靠线索可以直接为深度和 距离知 觉 提供信息。自然环境中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物体受到来自各种方向的光线照射,同时这些物体又反射出不同的光线,因此人在任何一个位置,观察周围空间时,都是有其特定的光线分布的,在周围空间每一点上的光线分布都含有一定的差别。比如,日常生活中, 当一个人 站在一条砖路上向远方眺望时, 近处的 砖会显得大而清晰, 远处的 砖会显得小而模糊。这种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