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 《整个巴黎属于我》读后感 第 1 篇: 看这本书之前,我只明白海明威是个美国作家,上过战场,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写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以及《太阳照常升起》。是的,《太阳照常升起》排在最终,似乎因为她不像其他几部小说有名。 这本书讲的就是《太阳照常升起》这本海明威的首部长篇小说、成名作、代表作之一的成书过程。总结起来就是,海明威有天赋,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当伟大作家的雄心壮志,有当记者练就的敏锐观察力以及精准的表达和写作本事,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再加上各路”贵人”相助,为他供给生活所需,为他供给打入巴黎文艺界社交圈的”敲门砖”,为他供给文学文字方面的教诲,为他供给丰富的素材(虽然是被动的),为他的作品提出中肯意见,为他的书出版尽心尽力....看完书你会觉得,谁的成功都不是白来的,即使是天赋异禀且得到各路”豪杰”相助的人,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会有辉煌的成功。 我没有到过巴黎,更不明白左岸是个什么所在(除了在房地产广告中见过这个词)。读了这本书,对 1920 年代的巴黎,尤其是左岸文艺圈有了大概了解。那是文艺老中青们云集之地,各种先锋思想、实验文字、艺术创想,大概都能够在此找到共鸣。除此之外,还有厌倦了家庭生活的男富二代,急着相亲结婚的女富二代,急等离婚的贵族妇女,靠家庭汇钱过日子的假富二代....自此我突然明白《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个男主为何突然抛妻弃子,从伦敦来到巴黎追寻自我的画家梦。大概当中巴黎的氛围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无数天涯游子与浪子。 这本书里既有”文人相轻”,也有少数”文人相亲”–相互提携,为其他作家当伯乐,比如作为海明威初到巴黎中的导师之一埃兹拉.庞德;再比如更加大名鼎鼎的司各特.杰茨菲拉德,没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书里有许多海明威和这些人的互动,有的八卦味十足,很有意思。 这本书还从侧面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通胀高企,但对美国人来说物价显得十分便宜(书中提到奥地利也如此),1 美元能够换到 12 法郎甚至更多。海明威刚到巴黎中,租的公寓每月只要 18 美元(虽然条件比较简陋)。据说当中每周都有有数千美国人来到巴黎,许多人多年侨居在此,只要不被同胞发现,尽能够充大款充大拿。然而到了 1929 年,随着股市暴跌,大萧条开始,巴黎盛宴也逐渐风流云散。这些侨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