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本课“桌子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开展要注意两点:①突出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②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框架是: 问题情景 ————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 桌子有多长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尺子 估测与测量实物 动手实践 合作沟通 独立探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操作与感悟的主人,老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的合作者,问题思考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的设计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老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老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猎取,还要重视学生猎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 l 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 2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制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进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老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l 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量、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适当加入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历史小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 每个单元的起始课,或某个知识的起点往往都有一些生活的原型,或者历史进展的变迁。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契机,收集一些简单的历史小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所以我在课堂中加入了古人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