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革命生涯作者:罗雄来源:《百年潮》2018 年第 11 期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其参与领导革命事业的历史功绩早已载入史册。在刘少奇诞辰 120 周年之际,重温他的革命生涯,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少奇是南塘刘氏最小的孩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乳名“九满”,谱名“绍选”。初入朱家祠堂私塾时,启蒙老师朱赞庭借用“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典故,为刘少奇取名“刘渭璜”,比喻“臣遇明主,君得贤相”,希望这个天资聪慧的得意门生将来能够出人头地。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在湖南新军当副连长的刘少奇二哥刘云庭回乡省亲,送给弟弟一本《辛亥革命始末记》。这本书也成为少年刘少奇思想启蒙的火种,伴随他走出靳水河畔的炭子冲,照亮了他人生最初的行程。1915 年,未满 17 岁的刘少奇在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玉潭学校)读书时,面对世界列强瓜分中国、大江南北军阀混战、北洋政府丧权辱国、华夏大地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心灵深处萌生了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远大志向。他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手举自制红旗,参加“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爱国游行示威,并慷慨激昂地在宁乡县城发表演讲。他还把自己的名字由“渭璜”改为“卫黄”,以表达誓死保卫炎黄子孙的决心。中学时代的刘少奇追求的目标是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民众丰衣足食;他崇拜的偶像是孙中山、黄兴、蔡锷;他最赞赏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最喜欢革命者徐锡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迈诗句。1917 年 5 月,作为驻省宁乡中学的在校学生,不满 18 岁的刘少奇选择投笔从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想要走武力救国之路。不料半年之后,护法军与北洋军在湖南大战,讲武堂被战火湮没,刘少奇从军报国的梦想不得不暂时中断。1919 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在湖南私立育才中学读书的刘少奇受这场暴风骤雨般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感染,还没参加毕业典礼,便带着一批同学,把游行队伍从长沙拉到了北京,投入到爱国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从此,刘少奇这个名字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解放事业、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五四运动之后,刘少奇在北京报考了三所大学,但都因为专业不对口或学制过长而未能入学。后来,他在教育家范静生的推荐下,进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