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确定有很多值得共享的心得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1 每年的感动中国都是含着热泪看完,今年亦是如此。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最美乡村老师朱敏才、孙丽娜的责任和担当,朱敏才是一位特别杰出的外交官,退休之后他没有和妻子回到北京安想晚年,而是带着原来就是小学老师的妻子,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洁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 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尽管做好了吃苦的预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意料。他们的卧房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为省下钱购置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朱老师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看到这,我心里有太多的感动,是什么支撑他们放弃优越的城里生活而来到这样条件恶劣的山区支教,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假如没有这样的信念,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人受不了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的。作为老师的我看到这夫妻俩无怨无悔,不畏困难的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心中有太多的惭愧。我在自我反省,我是在无怨无悔的教育孩子吗?很多时候心中是不是也充满了很多的功利性。 最让我感动是最孝女儿朱晓晖、同桌妈妈陶艳波的温柔亲情。 朱晓晖的父亲在 20xx 年患充满性脑梗塞,从今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看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 12 年。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宠爱读诗、写诗;而如今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把握。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 12 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 41 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始终努力让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