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摘要: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对教育结果所期望的一种倾向或方向。一切的教育方法、手段、措施及行为都受着一定的的价值取向所引领和导向。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成长取向”和“学习取向”,权衡考虑“成长取向”与“学习取向”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重视和理性定位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还我们的幼儿们一个童年。关键词:价值取向、改革、践行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精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宗旨。教育价值取向作为我们践行教育的指南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犹如大脑一般的支配地位。相应的,任何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行为都接受着一定的价值观念领导,受一定的价值取向所驱使。所以,长期以来,教育界人士都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期望平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希望能够站在一个高峰,以一个更加高瞻远瞩的视野鸟瞰教育的发展与意义。 研究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首先有助于我们正视这一问题,即确定教育价值取向本身价值。这个世界的方法论总比世界观要多上许多,但是在世界观上,人们投入,也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方向错误,跑的越快,南辕北辙,失败的越快,也就离目的地越远。同时研究价值取向问题也使得我们的学前教育方法论有其价值观可依,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随便教育与盲目教育的教育行为,让我们的教育更加趋于理性。我国的学前教育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成长取向”;第二方面,“学习取向”两大对立价值观。 “成长取向”与“学习取向”二者相辅相成。从我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在我国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的价值取有所不同,但比较多地停留在儿童的“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或统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即“社会本位论”。“成长取向”,是一种遵从儿童成长规律的价值取向,也称为儿童本位观念。“学习取向”,是一种遵循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纯理性角度的教育取向。也称为社会本位观念。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小学化”“知识化”倾向明显,主要原因是家长受不良风气的鼓和推动,一味的追求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关心的是体系化知识的获得和教学的成效。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已经有很多年,但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稀缺及分配不均匀,使得考个好分数、好成绩、上个好大学是实现社会升迁的唯一道路,这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