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光的干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预现象,知道从光的干预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2.掌握光的双缝干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氏双缝干预实验,体会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得到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2.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预,培育学生比拟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双缝干预图象的形成实验与分析。【教学难点】亮纹〔或暗纹〕位置确实定。【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用具】JGQ 型氦氖激光器一台,双缝干预仪,多媒体电脑与投影装置,多媒体课件〔相关静态图片与 Flash 动画〕【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机械波的干预[复习提问,诱导猜想][多媒体投影静态图片]师:大家对这幅图还有印象吗?生:有,波的干预示意图。师:[投影问题]请大家回忆思考下面的问题:图中,S1、S2是两个振动情况总是一样的波源,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b、c、d、e 中哪些点振动加强?哪些点振动减弱?学生回答结果不出所料,大局部同学能答出 a、c 两点振动加强,d、e 两点振动减弱,而对于 b 点那么出现了争议。一种认为 b 点是振动加强点,另一种那么认为 b 点是由加强到减弱的过渡状态。师:b 点振动加强和减弱由什么来决定呢?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解决两派同学的争端。〔有学生低语,“路程差〞〕师:好!刚刚这位同学说到了关键,那么就请你来分析一下 b 点与 S1、S2两点的路程差。生:由图可以看出 OO′是 S1、S2连线的中垂线,所以 b 到 S1、S2的路程差为零。师:那么 b 点应为振动——〔学生一起回答〕:加强点。〔老师总结机械波干预的规律,突出强调两列波的振动情况总是完全一样。〕师:光的波动理论认为,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假如两列振动情况总是一样的光叠加,也应该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并且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那么这种干预是一个什么图样呢?大家猜猜。生:应是明暗相间的图样。师:猜想合理。那么有同学看到过这一现象吗?〔学生一片沉默,表示没有人看到过〕师:看来大家没有见过。是什么原因呢?[生 1]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两个振动情况总一样的光源。[生 2]可能是我们看见了但不知道是光的干预现象。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