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 科技管理下的进展 一、LED 产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1.LED 产业缺乏科技战略 我国 LED 产业进展现状可谓是遍地开花,除了 13 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外,许多省市纷纷设立自己的半导体照明基地。各区域间缺少统筹协调与合作,使得产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造成了 LED产业布局紊乱,造成区域恶性竞争的局面。个别政府更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由于 LED 中下游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数量多、规模小、缺乏引领产业进展的龙头企业的产业结构模式使得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档次较低、企业力量不集中等,以致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 LED 应用示范工程已形成一定规模,然而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工程;在资金投入方面,大多数应用示范工程都是各级政府直接投资,或由承接工程单位投资,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和企业资金等民间资金利用不多。如此单一的推广应用模式容易造成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正视。 2.LED 产业缺乏科技进展 目前,我国在半导体照明领域的研发力度严重不足并且力量分散。例如,飞利浦 1 年的研发投入费用是 4400 万欧元,相当于我国“863”计划和“半导体照明工程”重大项目 5 年的经费总和。我国 LED 企业、独立研发机构投入稀少、研发力量薄弱,特别是缺乏开放性科技管理创新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游封装及下游集成应用虽然形成了大批量生产,且加速进展,但仍缺乏创新应用的讨论以及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我国企业正正缺乏的是低成本、替代型、规格化的 LED 产品。 3.LED 产业缺乏科技管理的标准体系 我国 LED 产业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国已制定了 12 项国标和 10 项行标,但大部分是定义、术语、安全要求、测试方法等标准,与现有应用设计标准不配套。由于 LED 技术进展迅速,国标的制定过程需时漫长,刚发布的标准就已经落后于行业的需求。而这些标准体系基本上还是参考国际标准和欧美标准,缺少相应的独立讨论工作为基础,很难为标准提供实在的技术支撑。同时,由于国家对各省市的标准制定以及检测平台建设的工作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规划,一个地方一把标尺,导致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LED 企业也倍感无奈。因此,只要国内的标准还没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行业标准混乱的局面就不可能改变。此外,我国的 LED 标准检测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涉及 LED 标准的管理机构有“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工作组”“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