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语言艺术探析 一、幽默讽刺的风格 在小说中,汤姆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在姨妈的庇护下长大。他聪慧活泼、崇尚自由,常常用逃课或闯祸的方式挣脱姨妈以及学校的管教。汤姆在与好友哈克贝利•费恩目睹了一起凶杀案之后,因一直不能指认凶手而耿耿于怀,后来由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汤姆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就带着哈克贝利以及小伙伴乔伊一起跑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后来为了解救被诬陷杀人的酒鬼莫夫•波特,汤姆在激烈的思想挣扎后指认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后来,汤姆又与哈克贝利一起找到了宝藏,成了圣彼得小镇的风云人物。在书中,汤姆是一个聪慧机智又坚持正义的“偶像式”人物。在宠爱他的波莉姨妈面前,他是常常逃学、偷糖吃的“淘气的机灵鬼”;在镇子上的小伙伴面前,他是无所不能的“孩子头”。作者还在书中塑造了大量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波莉姨妈是个心地善良但唠唠叨叨的老太太,希望把汤姆教导成一个人见人爱、受到传统社会喜爱的好孩子;哈克贝利•费恩在小镇上并不受欢迎,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整日醉醺醺的酒鬼,但他天性善良、无拘无束,是汤姆的好朋友;女孩贝基•撒切尔活泼美丽,她蓝色迷人的大眼睛和两条金色的长辫子让汤姆“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二人的“恋情”也是马克•吐温用孩子的真挚情感批判伪善的成人社会的情节之一;印江是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为了宿怨杀死医生鲁滨孙,并把罪名嫁祸给同伙莫夫•波特,最终被孩子们指认,逃亡后困死在山洞里。马克•吐温用幽默且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将小说中的一个个冒险故事相互串联,在把故事讲得生动奇趣的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丑恶的风俗和宗教的伪善面目。作者在小说中反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让少年汤姆勇敢地对抗成人世界,最终以一颗纯真的童心完成了一次有趣而又伟大的历险。在小说第六章《汤姆识贝基,耳痛心高兴》中,少年汤姆与少女贝基谈了一场恋爱。汤姆羞涩地接近贝基,因紧张而变得敏感:“教室里到处都是窃窃私语声,似乎是这让汤姆脸红。但实际上,他脸红是因为崇拜那位素不相识的女孩,还有幸与她同桌。”汤姆甚至还模仿大人恋爱送礼物的方式,送桃子给贝基吃,用这种方式向她表达爱意。这段情节一方面表现出汤姆的纯真天性,另一方面滑稽地讽刺了成人的虚伪和做作。 二、大量运用的俚语 《汤姆•索亚历险记》为营造愉快轻松的故事氛围,大量运用美国俚语,颇具地域特色,契合人物身份。如在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