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参观解说大学图书馆由 1975 年建成的西楼和 98 年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到 2024年底,总、分馆共拥有藏书 800 余万册,其中总馆近 700 万册。馆藏中以 150 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 20 万件 5 至 18 世纪的宝贵书籍,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 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图书馆前茅,为讨论家所珍视。是亚洲高等院校最大的图书馆,中国第二大图书馆。题写馆名“大学图书馆”。(北大校园参观解说)历史:前身 1902 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18 年迁到红楼一层(馆主任:大钊,阅览室管理员:)。1952 与燕大合并,迁入如今北大档案馆,并收藏了燕大许多宝贵善本书。原图书馆(建于 1974 年)采纳灰色清水砖墙,由于当时历史经济等原因,它体型宏大但稍显简陋,是典型的现代方盒子建筑,与未名湖区的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1996年扩建主要是为了弥补这种失误(“镶牙”工程)。设计者是主持清华园图书馆扩建的关肇邺院士。他大胆地使用了大屋顶形式,主楼采纳歇山顶,既非唐风,也非宋式清式,斗拱似有却不完整,拱间用古老的人字却是非常地夸大。南北配楼采纳攒尖顶,无光带釉的屋瓦,檐下用简化的斗拱组合,灰色调,使用玻璃和铝合金等颇具现代质感的材料,确实是用仿古建筑表现时代精神的佳构。它的精彩之处还来自两侧直上三层的过山游廊与两翼伸出的攒尖顶方形配楼,从而巧妙地将新楼旧楼连成整体,在建筑体量上也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在图书馆南侧讲解)办公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大银杏办公楼前的这株巨大的银杏 ,位于西门右望,办公楼前的右华表处,已有了百年以上的寿数了,为了保护它,在它周围也修建了护栏。它树干粗壮,冠盖磅礴,秋天伫立在树下,抬头是望不到天空的,眼见的只有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金黄。假如说,“银杏路”上的那些银杏让人感到一种柔美,引发起翩翩的幻想的话,那么,这棵银杏给人的感觉用“辉煌”二字绝不过分,它的气概,是一种壮阔的美,那一树冲天的金黄,就像要和天空媲美似的,大气豪迈。 其实,银杏的美远不止在秋天。它的每一个变化,都能给人四季的感动。夏天酷暑当头的时候,它一树的翠绿坦坦荡荡,丝毫不染一丝生命的犹豫;秋天渐渐泛黄,就好像慢慢掀开生命华丽灿烂的乐章一般,直到变成一树无瑕的金黄,映衬着深秋高远纯蓝的天幕。身处办公楼前,斜对着西门,临着华表,这样重要的位置,也只有这样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