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讨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唯物史观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种既区别于唯心史观的绝对精神,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个人,他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个人,正是这样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制造了人类社会进展的历史。 任何历史观的创立都有一个理论前提或出发点,而出发点不同,对历史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哲学上的历史观主要有两大类: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以人的意识或神、上帝为出发点,认为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进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本文就对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1.马克思对历史出发点问题的探究一种新哲学的诞生往往是以认识视角的转变为主要标志的。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其出发点上经历了两次转变: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转到费尔巴哈影响的唯物主义;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转到现实的人的观点。这两次转变和他注重现实问题的讨论是分不开的。 1.1 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在 1841~1843 年间,马克思的历史观属于青年黑格尔派,他信任思想观念是历史进展过程的决定力量。这时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自我意识。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则认为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历史的进展就取决于这种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同时,马克思关注了书报检查制度、林木盗窃等现实问题,关注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信仰,促使他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可以看出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一个彻底的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的前提是绝对精神,青年黑格尔派的前提是自我意识,都是以主观意志代替现实的出发点。后来马克思讽刺他们是“没有前提”的德国人,满口讲些“震撼世界”的抽象词句,而根本不去触动现存世界。 1.2 费尔巴哈历史观时期。《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开始从对象性存在或感性存在来懂得人,汲取了费尔巴哈肯定自然对人的重要意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古典经济学关于财宝是劳动主体本质体现的思想。马克思的思想属于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在《手稿》中他从类本质出发,把人的类本质看作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用抽象的类本质认识历史。这一时期马克思在人和人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他既不同意黑格尔把人仅仅当成“精神的实体”,又不同意费尔巴哈把人仅仅当成“感性的存在”,而是把人规定为“实践的主体”,开始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一定的物质财宝和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