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 高职院校工商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有力推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正逐步弱化,“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被院校所认同。有别于其他专业,工商专业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创业素养和创业情感的培育,它应当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质,因此,工商专业若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一般通识课,其内涵则明显不足,此外,工商专业若倾向于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将创业教育参照其他工商类课程实施教学,其做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和缺陷。笔者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后发现,高职工商专业的创业教育目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创业教材理念偏位 部分高职工商专业创业教材仅定位于“创业理论+管理学理论”,将两者做简单拼凑,这将产生教材理念的偏位问题,导致许多教材无法逾越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为了弥补这个鸿沟,教材通过摄入大量的创业案例描述创业事实,但这些案例又习惯性收录名人、大家的创业历程等,以至于学生较少能接触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环境中的创业故事,容易滋生“可望不可及”的心态,反而消磨了创业信心。 1.2 创业课程设置简单 价值教育是一种基于情感的导向性教育,对学生而言,要对创业价值产生认可则必须通过一定时段的发掘后方可形成,同时学生也无法通过短期培训式的“专业理论课+实训课”培育就能完全掌握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规律。因此,创业课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课程体系,若仿照工商其他专业类课程形式,寄希望开设一门短期课程就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创业动机并顺利付诸于实践,则缺乏现实意义。 1.3 创业师资结构失衡 目前工商专业中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分为:学院型、管理型和社会型[3]。学院型老师一般担任专任老师,学术功底扎实,专业理论深厚,但大部分没有创业经历,缺乏社会实践;管理型老师在学校行政机关中任职(如:学团部门等),负责组织策划创业活动,但这类活动更多偏向于通识教育,对于工商类专业知识的应用缺乏深度;社会型老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却难以将教学规律与其经验相互融通。 1.4 创业平台欠缺 除了常规的教学平台,创业教育平台还包括:创业讨论中心、创业基金会、兼职沟通平台、创业孵化器等,工商专业缺乏对以上平台的塑造,原因可能有: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未健全、经费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化、缺乏合适师资,等等。这些短板严重的局限了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