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_第1页
1/9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_第2页
2/9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_第3页
3/9
抗蠕虫药讨论进展寄生虫病是目前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经国际兽医局调查发现蠕虫病为世界围流行最广的动物疾病,蠕虫的感染常因对生长速度与饲料酬劳的影响而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蠕虫感染还具有重要的医学与公共卫生上的意义。目前对蠕虫感染的控制在很大程度还是依赖抗蠕虫药物。所幸的是,在过去 40 年里,高效、安全、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大大降低了蠕虫的感染。当今驱治肠蠕虫中的扁虫类(吸虫和绦虫)药物首推吡喹酮(PZQ),而线虫类则以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Alb)和甲苯达唑(Meb)]为特效。假如要同时驱治线虫和扁虫,则需把上述两类药物联合应用,方可达到综合驱治的目的。大多数抗蠕虫药物对几乎所有的肠道或肠道外寄生性蠕虫的成熟或未成熟发育阶段的虫体都有非常好的杀灭作用。1.常用的抗蠕虫药1.1 苯并咪唑类药物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benzimidazol carbamate)药物是一组广谱抗蠕虫药物,包括噻苯哒唑、甲苯哒唑、阿苯哒唑、尼妥必敏等。这类药物是许多寄生蠕虫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蠕虫微管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而发挥作用。目前国外对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报道较多。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一是药物通过不可逆性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使虫体源性糖原耗竭。药物通过引起虫体肠细胞胞浆微管变性,并与微管蛋白结合,造成细胞运输堵塞,致使高尔基器的分泌颗粒积累,胞浆渐趋溶解,导致虫体死亡。Jasmer 讨论了苯并咪唑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认为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一是:药物通过使虫体微管解聚来抑制吸收通道分泌颗粒的转运[1]。Russell 发现[3H]标记的苯并咪唑氨基甲酸脂类药物对哺乳动物大脑组织微管蛋白具有较低的毒性,而对寄生蠕虫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够形成不可逆转的复合物[2]。Morgen讨论了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和几种微管抑制剂在体抗梨形鞭毛虫虫卵的作用,两种药物作用相似,均能导致滋养体分离、形态和基本结构破坏,说明苯并咪唑类具有一种可能的抗微管作用模式。甲苯达唑、阿苯达唑、芬苯达唑被证实最为有效,对微管结构具有不可逆的改变,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砜以与其它的抗蠕虫药物,只显示对微管蛋白的短暂抑制[3]。药物的作用机理之二是药物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止三磷酸腺苷产生,导致虫体死亡。Wani 讨论了缩小膜壳绦虫的与苹果酸代有关的酶类,包括延胡索酸还原酶、NADH 氧化酶、苹果酸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和NADPH:NAD+转氢酶的活性和甲...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抗蠕虫药研究进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