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1 高校体育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连续 9 年担任一线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并于 2024 年 3 月至 6 月对合肥几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调查结论,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总结: 1.1 体育教学流于形式 (1)学分比重偏低,授课时间较短.非体育类的本科院校里,体育作为通修课程,一般分三到四个学期开课,本科生 4 学分,专科生 3 学分,授课时间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在学位总学分大约130 分的情况下,4 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与重视体能教育的素养教育目标大相径庭.而体育运动和群体竞技活动应该是始终贯穿大学生高校生活的一项必备课程,应该在大三和大四都安排授课时间. (2)学校师生重视度不够,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传统单一.笔者走访的 5 所本科院校里,其中 3 所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使用均超过了五年,新版本与旧版本相比,基本没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从各级教育部门到学校教务处,再到学校体育部的各位基层老师,大家普遍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高,强调保守的安全性教育.一线老师的教学计划仍旧以基本体育项目为教学主体,在保障学生课上安全的前提之下,尽量修足学分. 1.2 体育教学目的传统 至今为止,大部分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修满学分,完成教务处布置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劳逸结合,不可局限于全天的理论课程教学;通过体育课选拔竞赛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以待在重大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运动习惯、体育素养和学生团队意识、亲社会行为的培育. 1.3 体育教学设施陈旧 尽管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逐渐改变观念,不惜血本更换体育器材、打造体育训练场所,但毕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这个方面思想观念薄弱.笔者走访过程中,甚至发现有高校封闭运动场,除了上课期间,其余时间一律实施封闭式管理,不准任何人随意进入.现代化的训练场地、优秀的体育器材,就更不用说了.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 90 后,这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家中缺少同伴,一人受到多人溺爱和呵护,最终形成了强烈的自我特性.加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习成绩至上,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最终导致他们社会化的缺陷,缺少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品德. 2.1 有利于降低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