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讨论 摘要:大学班集体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是老师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素养提升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应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本文就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期望对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高校育人成才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同时对学校和学生而言也具有特别意义。面对“90”后学生群体,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交友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与之适应,探究一种更为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1 大学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1.1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基石 如今虽然因为各种学生社团的吸引使得班级作用有所弱化,但是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开展活动最多的依旧是班级。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接纳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老师通过班级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班级同学亦能在集体中体会温暖与爱,收获最纯、最真的感情。 1.2 班级是思想引领的有效阵地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进展的关键时期,三观尚未完全成熟,此时由于社会阅历有限、自律能力不足,易出现“羊群效应”,模仿及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老师若不进行及时引导,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班级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老师与学生沟通接触的第一平台,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文体活动、布置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形成良好环境及和谐班级氛围。 2 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班级管理体制过硬过死,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通常是辅导员根据学校规章条例而制定,用于管理本班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遭到扼杀,多数同学会对该行为法律规范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从而对班级的热情也会有所降低。面对极富个性的“90”后学生群体,传统制度缺少学生参加成分,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服从式管理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及学生的全面进展。 2.2 班级缺少凝聚力,学生缺乏归属感 良好的凝聚力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必要条件。据统计,目前高校班级同学普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活动参加度低,缺乏团结协作意识,班级管理松散无序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商量一些集体举措时,由于大家各执己见又不肯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