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论文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不够清楚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育目标定位为:培育具有全方面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在政府、金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科研、教学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员。可以说,这一目标定位过于笼统,内容宽泛,无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进展方向,也无法帮助老师明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素养的培育与提高。 (二)课程体系搭建混乱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国财务管理体系沿用了西方管理学的成熟理论和讨论方法。但是,由于国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在我国情景下可能会“水土不服”,而且,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之间也可能存在重复或遗漏,使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及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摄取和能力的培育,也不利于老师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究和改进。 (三)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高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使老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生动与形象。但是,一些老师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认为投影仪和黑板相结合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真谛。此外,由于财务分析与决策软件的缺乏,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能选择照本宣科,无法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假如现行的教学方式不能改革,那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只能是摆设,无法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教学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高校很少设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仅有少数的学校在探究财务管理与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国外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内实践教学、实验室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种形式。这主要是由下述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主观上,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实践环节看作重要的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培育的重要性;二是客观上,实践环节的开展需要企业的配合,而财务管理部门掌握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校外的实践环境很难满足,而校内设立专门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许多高校因此只能放弃实践课程设置。 二、重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育目标的重构 选择合理的教学培育目标是人才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选择科学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