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你看了吗?这是一个描写家乡的,映射出整个中国的书籍,这篇《中国在梁庄》读后感大家一起看看! 事实上,《中国在梁庄》是早于《出梁庄记》出版的,我是先读了后者。假如说,上个月读完的《出梁庄记》,是作者于全国各地对来自梁庄的农民工进行运动式的探究性访谈,讲述每个人离奇不凡的故事,反映这一群体共有的哀伤;那么,这本《中国在梁庄》,则是作者深化现场对梁庄进行详实的田野调查,观察其中的人和物,情和事。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对于中国而言,梁庄不为人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未特别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形象”。我信任,只要曾经或现在在农村生活的人,都能在作者笔下的梁庄中找到家乡熟悉的影子。通过梁庄能想到自己的家乡,透过梁庄会看清中国的形象。 《中国在梁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 读罢全书,我所痛心的想来不是什么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亦非”。梁庄作为一个引子,阅读中不断引导我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村子,河流、麦田、大堤、大队、晒粮场……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画面被拆迁、征地的现实重拳击碎,如今她已经变得少有乡土味了。 “物非” 首先“物非”具体表现在: 村落形态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进展生产力”总纲使得盖房选址有了经济意识。中小城镇化扩张,县域交通干线贯穿,使得所经村庄沿路建房。原本集聚的村落形态被道路“肢解”为横一片竖一片的条带型,略微有些实力的都想着往道路旁边盖、往村子外围搬,这逐渐造成了“空心村”。 梁庄不被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别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形象。 乡土文化式微。假如把乡土文化定义成与农耕文明想关联的诸多文化活动而言,那么总的来看,这种衰败表现在农业生产公共基础设施的减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举办频次降低,农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位及其尤其引发的诸多涉及人们精神面貌的问题。 生存环境遭破坏。书中说道因办砖厂而长年挖地取土,本用来耕种的沃土被烧成一块块砖头,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在新闻报纸中屡见不鲜了;其次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目前乡镇基层政府大多已经建立起了垃圾处理机制,或者外包给专业清洁公司或者由村集体对内雇佣保洁员,定期清理生活垃圾,但限于一部分村民环保意识不到位,垃圾随意倾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