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卖炭翁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1. 《卖炭翁》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的第三首。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篇表现“不平则鸣”的呐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诗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讽喻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大量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丰富地品读、精彩地展示,从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写作,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二、教学目标 1、朗读知内容,于对比中探索主题;2、品读知写法,于对比中鉴赏人物;3、拓读知担当,于对比中涵养情怀。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理解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是个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课标第四学段对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引学生探究作者在诗歌中的对比,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感悟和正确的运用,至关重要。因此我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习得朗读的方法,激发乐学的情趣,小组共学品读。相信只要读好了,诗歌的人物形象、诗人的主题思想,自然会有所领悟。让学生经由诗歌的学习,达到教化心灵的效果,获得写法的启迪,涵养美好的情怀。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导入、朗读知意、研读品情、拓展阅读、堂测小结”以 sunclass 平台辅助的五步教学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我将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知写法,于对比中鉴赏人物。【教学难点】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