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党组织: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层出不穷,究竟为何?我认为主要跟我国食品管理标准更新滞后有很大关系,部分标准长期止步不前,二三十年不变。事实上,近年来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当然,这些年来,食品安全的标准也并非完全 岿然不动 。许多标准也在重新论证修订中。然而,恰恰这些新标准的制定,每每为公众质疑。道理很简单:由于标准制定参加者“”需要相当的专业能力,这一限制成了有关部门、企业、专家的 关门习惯 。这样的标准制“”定流程,不仅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参加权,也给公众留下了 存在猫腻 的猜想空间。这些年来,每当公众质疑食品安全标准过低了,总有一种声音呼吁,标准制定讲究国情适用。这种观点严格来说并无错,不过有时却显得文不对题。其实,谁都明白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会尊重中国 进展中 的现实。公众无法接受的是,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瘦肉精“”事件,许多食品安全标准早已与 国情 无关,进展的中国早应该摒弃这些落后的食品安全“”标准,可现实中这些落伍的标准却 桃花依旧笑春风 。因此,面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重振食品安全标准的公信力,有关部门不能仅仅以简单回应了事,更应该思考食品安全标准是否早已落后于时代进展?标准制定是否做到了公“”“”开透明?制定权是否被 少数人 、 少数企业 绑架?只有类似问题得到了回答,食品安全标准才不至于成为公众的焦虑,也才能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牢固 防火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