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考察 作 者:XXX指导教师:XXX摘要:政府成为农业投资主体,对农业进行投资,对中国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考察,在理论上界定政府农业投资行为,揭示其主要特征,探寻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性,主要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舒尔茨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关键词:农业投资行为;政府农业投资;农业投资理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 13 亿的人口大国来说,没有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整体顺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必然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中国的早日建立。但是,由于农业是“投资拉动型”行业,也是高风险型“弱质行业”[1](p12),因此,没有政府财政的大量投资和支持,没有财政投资效益的不断提高,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关于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主要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舒尔茨农业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和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政府农业投资行为创造了理论前提。(一)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在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前,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由主义,从萨伊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从古典经济学到边际革命学派,大都坚持认为:市场机制是万能的,可以调节经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看不见的手”是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 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他们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认为政府只能充当“守夜人”。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在 20 世纪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特别是 1929 年在主要西方国家爆发的大规模经济萧条,使得人们对“市场万能”论产生了怀疑。固然市场机制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有效的,但市场不是惟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理想机制,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根本弱点和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即存在“市场失灵”。在资源贫乏,生产能注: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居中注 : “ 摘要 ” 、“ 关 键 ”词 用 小 四号 黑 体 ;内 容 两 端对 齐 , 用小 四 号 仿宋 排 ; 关键 词 与 正文 之 间 空小 四 单 倍行 距 ; 摘要 内 容 行间 距 固 定20 磅;关键 词 间 加分号。注 : 正 文用 四 号 宋体 , 行 间距 用 固 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