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过关小卷 07(课外篇目)(试题分值:70 分 测试时间:45 分钟)一、诗歌鉴赏(共 18 分)(4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①北宋·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注释】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干旱,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词人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作五首《浣溪沙》,此为其四。②缫(sāo)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绿车”。③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1.(2 分)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农村常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B.“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换,这里就是如此。C.上片写景,抓住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写出了秋天丰收的场景;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行旅途中的感受和活动。D.这首词语言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十分传神。2.(2 分)请结合“敲门试问野人家”一句,分析词人的形象特征。【答案】1.C 2.该句记下了词人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春旱得雨,农事繁忙,主人可能外出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敲门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表现出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的父母官。苏轼虽以当官的口气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是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表现出他是一个谦和有礼的父母官。【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根据“【注释】①徐州干旱,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的提示,和“簌簌衣巾落枣花”春天景物的描写,以及“村南村北响缫车”等农事的描绘,可知,写出了春天繁忙的场景,而非“写出了秋天丰收的场景”。故选 C。2.考查词人形象的分析。“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意思是: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再结合“酒困路长惟欲 1 / 1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可知,词人在酒困路长、日高人渴之时,想到向当地百姓敲门讨茶。在春旱得雨、农事繁忙之际,词人并未因自己的官员身份而强行索要,而是敲门试探,可见他能体谅百姓劳作的辛苦,是一个体恤民情的父母官。“敲门试问野人家”中的“试问”一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百姓,他以商量的语气询问,表现出谦和有礼的态度。身为官员,苏轼没有官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