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

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_第1页
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_第2页
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_第3页
关于“能力学士的思考2024 年 6 月 16 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 5 名身穿明黄色能力学士学位服的学生从经济管理系负责人手中接过能力本科毕业证和能力学士学位证书,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校方称,能够获得“能力学位”的学生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管系自己主动考核的,另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填表申请。学制实行 3+1 模式,即在校就读 3 年修满大专学历学分,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再修 1 年能力学分,系部每年在学生毕业时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对前 30 名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考核与调查,并由学生所在单位给出能力鉴定,然后与学生在校 3 年间的表现挂钩,最后提交“能力学位专家评审委员会”综合考评。评委会由 7 名评委组成,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只要有 1 人反对,这个学生就失去了获得能力学士学位证书的资格。笔者理解,“能力学士”诞生的意义在于这是高职教育一个首创式,其实质性开启了高职教育学历学位实践序幕,为解答教育界热议多年的能力和学历孰轻孰重话题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究。遗憾的是,“能力学士”问题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参加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回应。我们认为,开展对“能力学士”问题的讨论,必须重点厘清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可行性问题——能不能设立“能力学士”学位?必要性问题——应不应该设立“能力学士”学位?操作性问题——如何构建“能力学士”学位制度?“能力学士”学位的理论可行性学位的概念内涵究竟是什么,是否当然以“学术水平”为定义标准?“能力学士”学位有没有理论可行性?厘清前两个问题是解决第三个问题的核心和前提。全面考察“学位”的概念,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位”的内涵本质是随着历史进展和实践进展不断进展变化的,呈现出始终以时间为轴线不断与实践互动进展、相互契合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各大权威出版物基本上将学位定义为“学术等级”。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学位”及其授予表述为:“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授予学位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的等级。”这种关于学位的定义,在当时我国科研刚刚起步、理论学术人才严重匮乏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实践不断进展,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制度不断创新,学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内涵日益显现出其历史局限性和理论之于实践的滞后性,这客观上推动了学位定义的拓展变化。从 90 年代末开始,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