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音乐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音乐教学的意义(一)培育学生的情感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国外教育家对音乐的情感、人格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日本教育家铃木则始终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人。他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假如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育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目前初中生因为学习压力大,时常出现情绪低落、身心疲乏等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社会、家庭的原因,思想道德出现偏差,走上了犯罪道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老师除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外,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学会通过教学手段加以引导,音乐课也是如此。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产生共振协调时,人会感受到生活的美。音乐教学可以培育学生的情感素养,能让他们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情感,让他们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充满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展,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进展。”音乐启迪智慧已经成了社会的共识。初中生在形象思维上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假如我们能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歌声中自主去探究发现,那么对于他们形象思维的培育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听”音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品味、联想,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然后再利用谈话、讲授、讨论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这样,通过音乐欣赏,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得以提高。(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感情,是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材。因此,通过音乐课教学,让学生把音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化,并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培育爱国主义思想。《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由于艺术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抽象的思想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脑神经,激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射,并可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美好向上的音乐可以使人引起满意、愉快、喜爱、艳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