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项重要的特征就是既往性,即其讨论对象早已消逝,也不可能再次出现,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因此史料成为历史理论的根本素材和对象.历史教学也应该恰当地利用根本的历史材料.否那么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只是空谈,学生得来的也只能是僵死、空洞的教条。一、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2、拉近时空的距离学生对悠远迷离的史实不易理解.透过原始史料的一些文字描述。如当时人的章程、见闻录及报纸等或图样的示意感受,当时人强烈主观感情,这种“再现教学”使学生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几百年、几十年中外历史现象都能出现在想象中.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亲切感、认同感。3、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二、史料教学的具体运用1、坚持“论从史出”的原那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并在比较史料中得出正确并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由于篇幅等原因,中学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老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补充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老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量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精心设问,培育能力3、适当补充.加深理解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如教材里有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制造。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翻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开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制造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那么三大制造在中国的情形如何?在此.可补充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语:“外国人用火药制滓子弹御敌.在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的话很形象.也很深刻。由中西比照,学生便了解了三大制造在近代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总之,史料教学不容无视,老师在备课中要仔细分析史料,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以到达事半功倍、优化教学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