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新成果培育新思维到目前为止,虽然全国大局部省份还没有进入新课程,但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程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笔者认为,在新老课程交替这一背景下,教学一线的历史老师要顺利展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吸纳史学讨论新成果,培育学生的新思维,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课程的到来。一、运用史学新范式,改进历史教与学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教学载体,不仅要传授历史,也承载和反映教育理念、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但是,现行中学历史传统教材根本上都是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以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开展的主线,这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审视历史问题的讨论形成鲜亮的比照。为此,老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关注现代化讨论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尝试运用现代化范式改进历史教与学,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范式解释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是列强侵略中国的集中表达,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写照。但假如我们按现代化范式来审视,通商口岸还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基地和技术、商业、金融的中心,更是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心,因而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方。通过这样多角度的审视,我们就不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近代企业都集中分布在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地”等现象背后的原因,对通商口岸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中国近代史讨论中,如何评价曾国藩、李鸿章,历来既是一个重要课题,又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难题。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这俩人都镇压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李鸿章更因参加了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政治活动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按现代化范式的标准来评价,他们还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其所迈出的“师夷长技”这重要一步,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开展,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再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在常规教学中都已进行了深化的挖掘,但假如从现代化角度去分析,认识还可以加深并得出如下结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动机之一,就是阻止中国的工业化。这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使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立的沿海沿江大局部通商口岸陷于敌手,上海、武汉等工业中心损失沉重,“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二十年时间”。这样的例子很多,假如老师在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内容中所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