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智性表达探讨论文《我不知道我是谁》是由英国作家布莱克配文,德国作家舍夫勒绘图的一部绘本。作品讲述了一只叫做达利 B 的兔子对自我生命的思考和探究。作品以达利 B 不知道自己是谁开启了全文,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追问,演绎了一连串的有趣故事。整部作品非但没有带给儿童任何的阅读压力,反而在不经意的过程中把读者带入了准思考性的空间之中。《我不知道我是谁》以智性的方式和儿童世界进行了连接,它的故事既是讲给儿童的,又不失时机地向更多地读者传递了反思的理念。一、探问与认同达利 B 带着困惑来到世界,至始至终它的眼神都充满了困惑。实际上,这是动物和儿童生命的一种连接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达利 B 是儿童生命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达利 B 探问的过程包含着双向的运动,一方面,为对世界的解释和好奇;另一方面,在于寻找自身的定位和归属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达利 B 并不是一个幽默的化身,并不是艺术化的一个形象,它只是得及其仔细本能的一个儿童的代表。成人通常对达利 B 存在某种偏见和卑视。比如,他的探问会被解释为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和故意找茬,这样的解释完全无视人类儿童年代的本质特征。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的繁难让其接受现实生活的按部就班。所有的想象都会因为冷漠而被淡化。而儿童天生具备着一种和现存世界对抗的本能,尽管这种本能会在未来的不久逐渐消逝,但它却代表了人类文化场景中智性的一个部分。所以,成人不仅不该弃绝儿童的探问,反而应该倍加珍视。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从儿童的视角而言,其对世界发问的过程固然代表着一种对抗和挑战性的力量,因为它毫无顾忌,放纵洒脱,因为儿童彼时尚未建立起和世界沟通的社会性规约,往往显得无拘无束。但对于本真的儿童而言,放纵并不是其追求的本质性目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件表达的外衣而已。而儿童的探问更为内在的实际上在于获得和此在世界的良好沟通方式,获得最终和世界的相互认同,从而确立自身在世界的位置。作品中的达利 B 对于自身的身份定位一直存在着焦虑感。当其他的兔子都已被驯化,达利 B 以一种异类的方式存在着。这种方式既是哲学意义上的,又是极其现实层面的问题,甚至在某个角度,它将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代价。而达利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