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一职业道德职业类型分为8大类。消防设施操作员属于准入类。主要工作任务三项:守消控室;操作、维保;检测消防设施。消防设施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6月颁布,自2020-1-1起施行。共设五个等级。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爱岗敬业最基本;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守则的内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忠于职守,严守规程;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尽职尽责,献出生命的准备。临危不乱是消防设施操作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2模块二消防工作概述消防工作的特点4个:社会性(广泛的社会性,涉及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行政性、经常性、技术性。国务院领导全国的消防工作,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消防工作。公众聚集场所-县级消防救援机构申请营业前检查,不合格,不得使用。举办大型活动-公安机关申请许可。《消防法》指出: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防”是“消”的先决条件,“消”必须与“防”紧密结合,“防”与“消”是实现消防安全的两种必要手段,两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将消防知识纳入科普教育内容。鼓励公众购买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消防设施每年至一次全检。消防控制室24小时值班,每班不少于2持证上岗。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经过消防培训。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对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质量承担终身责任。《消防法》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规定:(1)任何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2)任何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3)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4)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5)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6)火灾扑灭后应当按照消防救援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7)对个人违反《消防法》规定,应给予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停止执业或者吊销相应资质、资格。3模块三燃烧基础知识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燃烧三角形”需增加一个“链式反应”,形成“燃烧四面体”可燃物按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不同,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凡与可燃物相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从烟囱冒出来的炭火星,温度约有600℃按照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影响固体可燃物的引燃因素主要有可燃物的密度(密度小的物质容易引燃)、可燃物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大的可燃物容易引燃)、可燃物的厚度(薄材料比厚材料容易引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根据热源不同,自燃分为两种类型:自热自燃: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自燃就属于自热自燃。受热自燃: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爆炸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化学爆炸,按照爆炸物质不同,分为气体爆炸、粉尘爆炸和炸药爆炸;按照爆炸传播速率不同,又分为爆燃、爆炸和爆轰。物理爆炸: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于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