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讨论的中外史料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史讨论也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东北民族史讨论的深化,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就必须将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讨论同东北亚区域史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层面综合探析,阐述问题。同时,要广泛地翻检中外文献,发掘新史料,方能深化我们的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开拓讨论新领域。泛而深化的搜索。朝鲜时代的文献也分成三类:三系碑刻文物。仅壬辰倭乱纪念明朝将领功劳的《杨经理(镐)去思碑》等就有多块,《清太宗功德碑》(满蒙汉文、现立首尔市汉江南岸三田渡)等碑也为数不少,许多碑文收入《朝鲜金石总览》(上、下册)等,均记载东北民族关系史事。俄罗斯档案的整理,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了《十七世纪中俄关系》《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 年)》《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等㈣。俄人军官、商人、探险家等东来,留下不少记载黑龙江的游记。如 P·马克著《黑龙江旅行记(1825--1886)》,考察这一带的历史地理、民族社会状况等。1966 年,台湾“中央”讨论院近代史所出版了郭廷以主编的《四国新档·俄国档》,事涉及中俄交往及东北民族等问题。1969 年始,苏联科学院远东讨论所等编辑相续出版了《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 1 卷、第 2 卷,计 7 册,收罗了 1608--1689 年有关中俄关系的国书、诏书、训令、出使报告等,尽管编者删节一些史事,但对中国、蒙古与俄罗斯各个领域的交往仍有一定的参考。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日,历史讨论要宽阔视野,包括民族史讨论在内,只有充分地汇合和详尽地占有中外第一手的原始史料。彼此相互印证,多视角地思索问题,立论方能允当,才可以撰写出质量上乘的学术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