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及反思《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习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方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方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 41 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