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扳指包装艺术的审美性与功能性探究扳指作为满族射箭拉弓时保护手指的工具转变为王公贵族的装饰物品,为保护和便于携带,扳指盒的包装应运而生,经雍正、乾隆后,扳指包装种类丰富、结构精致、材质多样、装饰华丽。同时为现代包装设计艺术进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影响。扳指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商代称之为“韘”,韘又称“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侧扳。汉朝则逐渐变成装饰物品,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宋朝后,韘则成为古玉器,直到清朝满族统治中国后才在全国广范围的使用流行起来。扳指作为满族在弯弓射箭中保护手指的护具,统一中国后,与汉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扳指由有用品转变为装饰物,成为身份权利时尚之饰品,也逐渐出现了对其进行保护收纳的器物,扳指盒应运而生。扳指盒亦称扳指套,主要为收纳、保护扳指之用,并方便随身携带。满族无论男女老幼,讲究佩饰,满族青少年男子腰带上除佩有解食刀、火镰、匙箸、耳挖、香囊、扇套、跟头搭裢、钥匙袋、扳指套,后来又有了眼镜盒、表套等小物件,是清代男子腰间重要的服装配饰。由于扳指本身尺寸大小不一,因此扳指盒也大小各异,直径大都在 3.5 厘米至 5 厘米左右,整体多为圆柱状,也有仿古钟形制,下部呈喇叭口。人类造物之根本在于解决实际需求,其进展过程都是从基本功能性需求逐渐转变为审美性需要。清代存世的扳指套的造型大都为通体装饰,浅雕、透雕、刺绣等工艺,饰以瑞兽、吉祥纹样、诗画图案。其中有锡、铜制成的扳指套大都造型简洁、无装饰、仿竹节状,另有紫檀仿古钟状,配以铜底,无饰简洁。大都为圆柱状,形制类似,雍正、乾隆时期尤盛。同时以传统吉祥文化与同构性造物思维对扳指套的进展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扳指包装更加丰富多彩。扳指包装材质多种多样,不过并没有扳指和扳指套使用同一材质的情况,大都会交错搭配。扳指包装的制作材料有以下几类:一是金属类,如金、银、铜、锡等;二是木制类,如竹、红木、紫檀等;三是玉石类,如白玉、翡翠、青玉等。乾隆晚年,扳指套有用玉制的,为乾隆帝所诟病:“……奉谕旨:‘……至搬指所以钩弦闿体,若搬指套,近亦俱用玉成做,甚属无谓。搬指套原以便于佩带,今以玉为之,更觉累重无当,殊为可惜。’”此外珐琅器、木胎漆雕、象牙、犀角、织绣等材质也很常见,织绣扳指套为一筒状硬纸盒,表面装饰织绣面料,可以装一至二枚扳指,盒盖与盒穿上丝绦,开启方便。扳指套多用丝穗装饰,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