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牛业公司养殖经营模式调查思考大力发展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市场稳定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县民安牛业有限责任公司从抓科技推广入手,狠抓品种改良,实行“订单”收购,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模养殖的新路子,我们称之为“民安养殖经营模式”。一、“民安养殖经营模式”的主要做法**县是全省的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之一,县域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下辖31个乡镇,总人口68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有可利用草山面积20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9.7%,年产农作物秸杆30万吨。由于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养殖业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优良品种——湘西黄牛的养殖更是历史悠久,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缺乏龙头带动,科技含量低、投入周期长、产出效益差,湘西黄牛的发展近年来呈逐年萎缩趋势: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湘西黄牛仅有7.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3万头,不到全盛时期的60%。**民安牛业有限责任公司加盟后,使全县的牛业生产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公司成立于年初,现有员工200余人,拥有各类资产6195万元。一年多来,该公司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依托,采取“公司+技术服务部门+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走“分散养殖、集中育肥、统一屠宰加工”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运作,已繁育杂交牛3851头,受胎率达80%以上。该公司的主要做法是:(一)依托专业部门,科学编制规划。公司以国家大力扶持草食动物产业政策为契机,通过对全县草食动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市场进行科学分析,并在畜牧部门的引导扶持下,最终吃定了肉牛产业这颗“定心丸”,以创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部门发展的新局面。在县畜牧局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该公司将规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科学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年,公司建立完善品改技术服务网络,与牛农签定品改及代育合同书,计划到20XX年,合同第1页共5页增加至10万份左右,冷配达10万胎次。2007年在县育肥场建立一个每批次育肥1万头肉牛的标准化育肥场,并在规模较大的乡镇建立1-4个每批次育肥200头的小型育肥场。2008年,公司建成一个年屠宰量达1万头的屠宰加工厂,年销售牛肉达800万公斤,年产值过亿元。(二)狠抓宣传发动,力促观念转变。“养牛耕田,养羊过年”是我国农民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养殖作为致富门路来对待,无论从思想认识、传统习俗上都是一场“革命”。公司深刻认识到要让草食动物养殖迅速发展,首先就是要帮助农民彻底转变这一观念,让群众认识到草食动物不仅能发家致富,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此该公司采取了三大手段:一是借助多种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电视、会议等多种形式,营造社会氛围,通过宣传发动,让人们认识到绿色牛羊产品市场需求大,品种改良杂交优势大,种草圈养规模效益大,产生了很大的振动效应。二是编发宣传资料进行宣传。为指导大面积生产,该公司共印发了《新湘西黄牛保种、品改、代育宣传资料》、《优良品种牛介绍》、《犊牛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技术实用宣传资料6万余份,全县养牛户户平1份。三是采取典型引路进行宣传。公司在全县适宜发展黄牛养殖的每一个乡村精心选择15到20个有影响力的农户带头进行品改试点,通过他们的成功进行现身说法。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的传统观念,激发了种草养畜的热情,迄今为止,该公司已与牛农签订品改和代育合同12000余份。(三)坚持科技先导,狠抓品种改良。公司坚持走“科技兴牧”的路子,以畜牧部门技术服务力量为依托,积极推行品种改良,向科技要效益。一是建立健全品改网络。针对当时全县设施简陋,覆盖面窄的的品改机构现状,从健全网络,提升服务功能入手。通过努力,公司建立了包括1个县级中心品改站、30个乡级品改站、50个村级品改点在内的三级品改网络体系,投入资金200多万元,配置了现代化的品改设备和器械。目前,该公司共有52名品改员,各类先进的冷配器械近在300台套,其服务能力涵盖了全县31个乡镇645个行政村(居委会)。二是大力推广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