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模样导语:《未来学校》一书颇具颠覆性,但囿于水平,我的读后感写的比较乏味,读起来也比较枯燥,故先写个导语,把此文思路先略交代一二:首先描述了教育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模样,二是指出了当前教育模式的弊端,三是分析了产生转变的内外驱动力,四是阐述了书中描述的“未来学校”的模样,五是介绍了当前具有“未来学校”雏形的一些办学案例,最后谈了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想法。--图片摘自瑟谷学校网站近日,阅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未来学校》,该书主要对当前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目前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对今后教育变革的方向进行了大胆的假设。一、我们的教育一开始就是这样吗?书中指出,教育并不是一开始就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最初,教育是个人行为,甚至是贵族行为,其成本一般人无法承受,对一般老百姓糊弄就行了,国家是没有积极性进行义务教育的例如我们国家的私塾教育,必须家境殷实才能为子女请得起教师,举全家族或全村之力供一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孔子举办学校,也要交 10 条咸猪肉作为学资,当时也是一笔巨款。古代我们国家有太学,也仅仅是国家办的高等学府,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依靠个人和家庭。工业革命应该是教育体制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需要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产业工人,各国有必要大力培养足够多的满足需求的工人,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因此国家办学便从仅仅培养精英的高等教育,也向下延伸到了基础教育阶段,但无论是纽曼的通才教育理念还是洪堡的专才教育理念,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即大规模的培养整齐具备划一技能的产业工人。因此也就有了现在的统一入学年龄,统一授课大纲,统一选拔考试。当前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种种弊端也皆来自于此。二、我们的教育有哪些弊端?孔老夫子 2500 多年前期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类别的人,无论上下尊卑、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应该接受教育,而“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特长),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时隔 2500 多年,孔子的“有教无类”基本实现了,在当今社会,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因材施教”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的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思想多还停留在 300 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要为社会大规模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除了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