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与保健生长发育的特点与保健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生长发育的规律本章思路第一节第三节第二节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第一节生长发育的特点与保健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问题导入某教育局网站报道了××幼儿园开展学前儿童拔河比赛活动的新闻。这则新闻说为了培养学前儿童的集体合作意识,锻炼学前儿童身体,丰富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幼儿园于××月××日上午开展了学前儿童拔河比赛活动。活动采取了男孩女孩比、班级比、教师参与比等多种形式,并表示热烈的场面、活跃的气氛得到了孩子和老师们的欢迎。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问题:你能透过“热烈的场面”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幼儿园是不适宜开展诸如拔河、踢球、长跑等剧烈运动的。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对学前儿童的生理伤害主要体现在哪里?哪些措施不符合孩子的生理点?你能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卫生保健措施吗?本章有关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与保健的知识将为我们提供答案!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组成骨关节骨骼肌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一)骨与骨骼1.骨的成分和特性2.骨的生长和发育3.骨骼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1.骨的成分和特性骨主要由有机质(有机物)和无机质(无机盐)构成。有机质赋予骨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使骨坚硬挺实。两种成分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成年人的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约为3:7,最为合适,因而骨具有很大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较坚韧,其抗压力约为15kg/mm2..老年人的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较脆,易发生骨折。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2.骨的生长和发育骨的生长和发育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是直接从胚性结缔组织膜内形成的骨组织。软骨内成骨,即在软骨逐渐被破坏的基础上缓慢形成骨组织。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3.骨骼(1)脊柱(2)颅骨(3)骨盆(4)腕骨(5)足骨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1)脊柱脊柱有4处生理性弯曲,如右图所示,从上至下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胸曲和骶曲向后凸。2~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7个月坐——胸椎后凸1周岁左右走——腰椎前凸出生时?——骶椎后凸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作用有了它,人做走、跑、跳等运动时,更具有弹性,可以缓冲从脚下传来的震动,保护内脏和头部,当震动传到头部时也就微乎其微了。否则,若是“直棍儿”,跺一下脚,也会把大脑给震了。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2)颅骨颅骨共由6块骨组成,新生儿出生后由于颅骨尚未发育完全,因此骨与骨之间存在缝隙,并且在头的顶部和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分别称为前囟和后囟。前囟通常在1-1.5岁时闭合;后囟出生时就很小或已闭合,最晚在2-4个月时闭合。婴儿囟门早闭,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且伴随其他智力发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发育不良;囟门晚闭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呆小症及生长过速的婴儿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3)骨盆骨盆由脊柱下段的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围成。婴幼儿时期,组成髋骨的髂骨、坐骨和耻骨尚未愈合,三块骨借助软骨连接在一起。通常到20-25岁三块骨才能完全愈合,形成一块完整的髋骨,如下图。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如从高处跳落到硬地上,或在硬地上做大量踏跳练习等,会对髋骨造成较大的冲击,有可能使组成髋骨的三块骨发生移位,致使软骨受损,影响成年后骨盆的大小和形状。特别是女童,更要注意保护,以免在不知不觉中造成隐患。教学效果/特色创新/课堂实施/课堂提升/课后分析(4)腕骨成人共有8块腕骨。新生儿的腕骨全部是软骨,以后腕骨钙化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一定次序出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