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背后 从古至今,古诗文教学和“诵读”二字一直形影不离。2025 年以来,在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相当影响的“少儿诵经”现象及其间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诗文诵读。本期“争鸣”试图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诵读背后的问题。 众议:所谓“诵读”,主要包括了“熟读成诵”和“品读吟诵”两层含义,而争议基本上存在于前者。“熟读成诵”是不是就是“死记硬背”?它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熟读成诵是否就是死记硬背? “私塾的诵读过分强调学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内省和体验,忽视了老师的指导;它突出了老师的监督,忽视了老师的示范,其效率是低下的。在学生课业繁重的今日还强调这种千遍万遍的低效诵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那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的教育方法,那种培育学生只学舌不思考的教育方法,所谓背诵经典的教育方式是彻底的浪费教育,毫无用处。在中国目前的教育里,只加重中国孩子原来就很重的负担。真正的阅读经典是理解和辨析,是通过讨论与争论,对经典进行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解、阐释,并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从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背诵是学生积累知识、进展能力的最基础的环节。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给一个堂皇的名称:诵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跟旧时代学塾的教读方式表面上有相似之处,然而实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最后达到自然成诵。”“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在笔者看来,诵读教学法正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学语言一定要强调语感积累;尤其是学习文言,更要强调增强感性认识。可是,这并不就意味着要强调背诵。学习文言文当然应该多读,而且应该熟读;但是,却不一定都要‘成诵’……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教学实践中甚至出现了‘滥用背诵’的现象。表现在:不加分析地强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