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 7 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 年,我国将培育 1000 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 1-2 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 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商品开发是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盈收最直接的方式,一般可以被分为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