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例文 教学过程,即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相互统一的活动过程,也是老师对同学的学习进行引导的活动过程。教案对于同学来说很重要,那么应当怎么写好教案呢?今日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有关于 20XX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例文,希望可以关怀到大家。 20XX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例文 1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同学,同学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同学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觉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老师引导下绽开争论,加深对条件的熟悉。这样设计,使以往同学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了同学擅长发觉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乐观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胜利。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力量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力量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老师总结: 物质溶解力量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力量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争论 5 分钟左右,拿出试验方案。 (说明:放给同学充分的争论时间,并鼓舞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 老师再赐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同学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试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同学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熟悉不深刻,老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 克水能溶解 1 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 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绽开乐观争论并发言,更深化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争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同学思维,在喧闹的争论和乐观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