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粒子:测这种粒子的质量和电荷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即质子:或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要求:●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原子核的组成。1、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知道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2、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等概念。3、了解核力的简单特性。教学重点: 质子中子的发现方程,原子核的组成,用原子核的组成解释 α 衰变 、β 衰变对原子核结构的改变实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天然放射性元素能放出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本质是什么?(二)引入:天然放射现象说明某些元素的原子核可以自发的产生核转变(α 衰变 β 衰变 γ 衰变),而用由人工控制的某些粒子轰击原子核也可以使其发生转变,即原子核可以发生人工转变。(三)新授:1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人为的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如 α 粒子)轰击原子核而产生新的原子核的方法叫原子核的人工转变。◆1919 年卢瑟福用 α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278 图 9-12)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278 第二段文字)现象:从荧光屏 S 上发现了闪光。分析:闪光点的产生不是 α 粒子的效应,因为铝箔 F 的厚度能阻挡(或吸收)所有的 α 粒子,肯定是 α 粒子与氮气作用所产生的新粒子而引起的闪光,那么,它是什么性质的粒子?它是否带电?质量多大?结论:用 α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后产生了新的粒子。为了证实上述实验的结果,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实验照片分析:α 粒子径迹碰后分叉:(图片 P279 图 9-13)分叉后的细长径迹---质子的径迹另一条短粗 径 迹---新核径迹发现质子的方程:2 、中子的发现 :思维过程: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已被人接受,最初有人认为,原子核可能是由质子组成的。但不久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卢瑟福根据这一事实,预言原子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中子。后来人们发现用射线轰击铍能产生一种能量较高、贯穿能力很强的中性粒子,英国查德威克经仔细研究终于发现中子。(详见课本 P279~P 280:中子的发现)用心 爱心 专心学生阅读:课本 p231“中子的发现”阅读后思考:卢瑟福的正确假说,导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可见假说的重要性。你从中得到什麽启示?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3、原子核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