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结构特点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前期作品,写这篇游记时他正在舒州通判任上,才三十四岁,政治舞台上还没有露头角,但已有与山争险、与海争深的志气。 本文名为游记,其实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理想、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粗看全文,会觉得前边记游,后边抒感,两大部份界线分明,几乎可各自独立成篇;但如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结构是十分紧凑的。这可从文章的布局上得到证明。我们先从整体来看,前边的记游是为后边的感慨和议论提供形象根据,为它服务;反过来,后边的抒感又揭示了记叙的意义和作用,给予记游以一种特定的思想意义。这样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足。而后段开头的于是予有叹焉,正是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前后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再从各个自然段间的关系看,除了末尾两小段记同游者和写作年月日外,主要四段的安排是,一、四相呼应,一、三相呼应。 第一段引出华字的音谬,第四段则应音谬,对后世之谬抒发感慨,提出必须深思而慎取的劝勉。以二、三两段而论,写前洞是为后洞的幽深难穷作陪衬,而两洞的叙述又作为第三段的张本。第二段记前洞的其下平旷和而记游者甚众,记后洞的窈然甚寒和记游者之已少又加少,则是与第三段中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遥相呼应。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概括。至于第三段的世之奇伟常在于险远,实因前段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而得到启发,加以引申发挥。最后,这两段末了都在悔上作结,也显得作者在布局上的精心安排。综上所述,可见决非任意凑合之作可比。 文章结构的严密还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和详略安排上。可以这样说,文中所用题材都是围绕着所要阐明的道理的。因而其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凡与所提的中心论点有关的就写得详一点,反之,就简略一点,甚至干脆不写。试看作者对褒禅山、华山洞的景色就不作具体详尽的描写,对登山探洞的动机,所作准备和当天气候等一般游记常写的内容略而未提,而在头段中却用大半文字写与华山的华字直接有关的内容。这一处理显然是为后文说明深思而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