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习目标》1.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遗”“下”“之”“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常识,能够把本文比较准确地译成现代文。课前预习学案《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2.作者与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金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幼年时,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佑二年(1035)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他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 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被捕遂除黄州,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在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元佑元年(1086),哲宗即位,起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职杭州。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 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因遣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