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史记》选读]自读文本《范蠡》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2、进一步加深对“面对现实的智慧”的理解。3、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学习重点】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对范蠡急流勇退,三迁三富的思考。【学习难点】1、较难翻译的语句。2、对范蠡的评价。【学习过程】一、范蠡生平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从公元前 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公元前 473 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二、文本解读 内容梗概范蠡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侍奉越王,勤奋不懈,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深知越王为人的范蠡离开了越国。他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范蠡的二儿子在楚杀了人,其父极力营救,想派小儿子前往救兄,长子以死相胁,最后派长子前往。长子找到庄生,由于惜财,最后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家人抱头痛哭,而范蠡却觉得都在意料之中。范蠡三迁,成名于天下,终老于陶。三、预习积累1、通假字还反国 通“返”今既以雪耻 通“已”复约要父子耕畜 通“邀”2、古今异义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古义:中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1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居无几何 古义:表示时间不长 今义:多少(疑问代词)逐什一之利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十加一所得的数目勿问所以然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古义:小儿辈的人 今义:男孩子(对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