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项根本措施,是教育为知识经济做准备的正确选择。素质教育是我国知识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有力应答。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江泽民同志强调说:“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搞好基本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呢?一、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上的波澜。让学生先读先思,在疑点难点面前碰碰钉子,等到他们某个地方不理解,急着想使问题得到解决时,教师才开导他们解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教导的那样:“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某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考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例如讲解《七根火柴》这篇文章时,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感到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难以确定,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我肯定其中的一种,并立即启发思考:“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既然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写卢进勇?”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顺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去细读课文,理解课文。边读边思考:“主人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是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的?”学生看书后明确主人公是在艰苦凄凉的环境里出现的,被引到读者面前是卢进勇“突然听到一声低低的叫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卢进勇起的是“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形貌是通过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卢进勇的“想”卢进勇的“说”皆起衬托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的作用。 质疑问难的过程是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宋代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觉悟之机也。”可见,疑是进取的关键。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能起到反面作用。二、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书的方法要正确。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安排充分时间让学生默读,朗读,要因课而异,适当安排。默读的同时,要圈、划、点、批。圈,即圈词语;划,是划大意;点,要点关键;批,是批看法。平时要严格要求,养成看书动笔的好习惯。朗读一般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