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高中语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1页
1/11
高中语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2页
2/11
高中语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3页
3/11
《六国论》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 27 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 22 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 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 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三、文言知识积累 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 1. 非兵不利 兵:兵器 2. 战不善 善:恰当 3. 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4. 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 5. 或曰 或:有人 6.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7. 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8. 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9. 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0. 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11. 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12. 理固宜然 固:本来 13. 此言得之 得:得当 ,对 第三段重点词语注释 1. 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 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