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形态之一——朦胧诗。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2、把握诗歌中丰富的意象,体会诗歌蕴涵的情感,领会意象在诗歌抒情中的作用,初步学会鉴赏朦胧诗。3、引导学生自我的理解与发现。4、练习写自由体诗。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初步认识什么是朦胧诗,及意象在诗歌抒情中的作用。难点:理解隐藏在意象里的诗歌的丰富内涵,主动体验诗歌参与诗歌的“再创作”。 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晚唐李商隐《无题》的朦胧诗意引出朦胧诗和舒婷的《双桅船》:“相见时难别也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相思?离愁?追求的执著?牵挂?这种种情感都有,诗意朦胧,已经具有朦胧诗的特点。但朦胧诗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提出来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之所以称为朦胧诗是因为它的委婉隐讳,它往往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借此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或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诗意朦胧,不容易弄清。也正因此,也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来自 80 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的《双桅船》。(板书:双桅船 朦胧诗特点:象征手法) (二)[推进新课]用心 爱心 专心 116 号编辑1、 读诗第一步:诵读领悟(学生读一遍,正音再听录音跟读)由诗题引入,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内容。明确其意象化以及象征手法的特点。2、读诗第二步:解读意象(1)寻找意象 自由诵读,按顺序找出诗中所用意象。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感受其组合形成的画面,悟出诗人隐含并跳动着的真情实感。(2)解读意象① 读诗思考:问题 1、诗中的这些意象在你头脑中形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请描述出来。(教师可以先开个头)首先确认“我”、“你”在诗中与什么意象相呼应。问题 2、如果双桅船——我,是诗人的自指,那么联系一下头脑中的图景,让我们共同参悟一下,这些意象可能拥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雾、风暴:人生中的艰难坎坷。岸:追求的对象。灯:更加遥远的人生目标。② 探究学习小组讨论:(1)从作者的笔调上来看,根据大家的推测,“岸”所象征的追求的对象可能是什么?(2)船究竟在向岸倾诉什么?凭你的想象,船和岸是什么关系呢?归纳:1、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