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个性的翅膀——高中语文《我愿意是急流》阅读课案例分析 一、引言“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 ——《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二、背景应谷青老师是重点中学——龙泉一中的语文骨干教师,无疑她总是站在教学理念的最前沿。《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无疑对每个老师都是一次冲击。应老师与时俱近,她上的一堂诗歌阅读课,无疑体现出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想。三、过程简介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爱情诗,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花季雨季中的少年们因它的神秘朦胧与青涩而对它既向往又胆怯,他们的见解也显的真诚并“可爱”。在应老师的课堂上,经过对作者的简介,男女生交替朗读后,应老师要大家说一句或一段对诗歌评论的话,提示可以从意象、内容、感情、结构、形式、语言、修辞等方面评价,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评价。马上,教室里举手发言的学生就此起彼伏,他们大胆的发表他们的感受、见解、结论,发言的学生讲的文辞清晰,老师、学生们个个洗耳恭听,他们的评论有的在教参范围内,有的在教参范围外,也有学生就学生的评论进行评价,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终于引发了争论。他说:“我认为诗人有一种大男子主义,你看他希望他的爱人是一只小鱼,只允许在他的浪花里游来游去,而不让她向更广阔的大海游去,又希望她在他的荒林里做窠,不让她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永远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反对:“这首诗其实反映的是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他宁愿是废墟,静默的毁灭,牺牲自己,而希望自己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健康并富有生命力,还有把自己比做草屋愿为火焰遮风挡雨,愿意用自己的黯淡去衬托爱人的辉煌,这些都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是多么高尚。”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站起反驳前一位学生的观点,他说:“其实这个诗人有点自私,他已经是破败的废墟了,还要常春藤依附在他身上,装饰他;是一片荒凉的树林,还要留住鸟儿,为他歌唱;还有他是一面破旗还要辉煌的夕阳照耀他,就象他很丑或者很差,还要美丽的姑娘喜欢他,还要借助爱人的鲜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