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能力的特征与培养一、语感能力的基本特征和含义 尽管近年来有关语感的探讨提法迥异、辐射颇广、延伸极远,但视其为一种高级语文综合能力,却是新一代语文学家的共识。其区别于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直觉性。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直觉”,他认为“直觉”能自然而然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会体悟能力。比如,没有学过修辞知识的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语言符号暗示出的形象,体会到“溪涨春风拂面”中的“拂”字,比“吹”、“掠”、“袭”来得自然亲切;不懂音韵平仄节奏等诗歌常识的人,单凭念着“顺口”,就会认定“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的衔接自是“一把橹”。这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实质上是省略了中间分析环节的跳跃性思维过程——直觉思维。直觉的本质核心是“悟”。 2.超语言性。语言是动态的、开放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诸要素的统一。语文学习并非仅仅是对言语材料的简单理解和操作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感官的延伸,是他的螯、他的触觉,他的眼睛”[1]。“一个人语言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人化、社会化的过程。”[2]这就是说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语感实质上就具有超越语文之外的意义。 3.整体性。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含蕴、耐人寻味、言尽意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对语言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把握。面对言语现象,语感能力能于一瞬间得到语表、语里、语境、非语境以及语素和非语素对多项意义的总和,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明确区分哪些是这样获得的、哪些是那样获得的,实在是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多种因素积淀的结果。事实上我们语文教学中所说的听、读、说、写各项能力的划分并不是科学的概念界定,只是方便教学的习惯说法而已。能力作为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素质,无一不是整体性,而语感能力的这一特性更为突出。 4.创造性。语感能力因其敏锐的“悟性”,读,则能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这就意味着“悟性”中孕育着创造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悟得的东西多寡、深浅、广窄的程度如何,是学生语感能力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直接体现学生创造力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文学而言,学生对作品中的“未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再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他对作品意蕴体验的深刻程度。读书很多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优秀学者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