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背影》教学设计 1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进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语文的六册书,三个阶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 来的散文名篇,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2 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儿子北上读书的情景 ,却永远 的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永生挥之不去。 学情分析 优势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 15 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通过“背影”这样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希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 1925 年 10 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