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老师职业道德的方法及建议 部分高校老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执教思想转移,敬业精神弱化。有的老师看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收入远远高于自己,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实现,因而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到校外兼职,影响了本职工作。这种“人在校内,心在校外”的人才“潜流”,比起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更大。部分老师对自己从事的神圣职业缺乏光荣感,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全面履行老师职责,工作懈怠,不求进取。个别老师把从事高教职业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份“混碗饭吃”的苦差,计较个人得失,缺乏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不安心于老师职业。第二,业务不够精深,上课不够仔细。少数老师缺乏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很少潜心讨论如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而是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应付差事,教学效果差。第三,只管教书,育人意识薄弱。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是“教书匠”,重在教书,而忽视了育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提的意见置之不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问,任凭学生放任自流;有的不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注意树立老师风范,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高校老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青年老师在老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老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养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进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进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老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有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老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老师的积极性、制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讨论项目、获奖成果、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