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教 具:自制图片、示意图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图 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阅读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用心 爱心 专心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案例①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以下内容:提高自身的灾前防范意识、掌握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能够减小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这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