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中学 2010 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内容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考试说明】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点解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条件:①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政治基础: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③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④群众基础: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⑤组织基础: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2)时间、地点: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3)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时间、地点:1954 年 9 月、北京。②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状态。(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 内容: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