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反复品读,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比较阅读,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莎士比亚说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司马迁用《史记》做出了重于泰山的回答;同样这个问题,屈原又会做出如何诠释呢?让我们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二、自主学习,梳理文言文言知识梳理,同学们课前已经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了,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交流,有问题可以质疑。A、自主梳理1、通假字生 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语气词,吗2、古今异义生 2: 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词类活用生 3:渔父莞尔而笑,鼓 yi 而去4、特殊句式生 4: 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B、质疑解难1、生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两个“之”是否一样?生 6:2、生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可以”同现代汉语是否一致?生 8:不一样,可是可以,以是连词用来3、生 9:“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生 10: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身躯,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C、检测反馈1、一词多义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中 (介词,在) 1 以: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连词,表目的,用来) 2、重点语句翻译3、学生通读课文过渡语:大家都知道,伟大的诗人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留下了千古芳名,从此产生了一个民族节日---端午节,并且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他。一个人的死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那么他死前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走进文本,来了解屈原的思想。四、合作探究,交流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形象,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1、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背景。分析第一句话。生 13: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可以看出这是屈原第二次流放,楚国已经灭亡,屈原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师:所以屈原此刻已是饱受迫害,万念俱灰,悲愤至极,已到了人生绝望、崩溃的边缘。...